江蘇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創新型國家中等水平******
科技日報南京1月5日電(記者張曄)1月5日,江蘇省科技工作會議以視頻形式在南京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2022年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預計達3700億元,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
江蘇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秦在報告中說,過去五年來,江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強省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在創新投入方面,預計2022年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達3700億元、較2017年增長超過60%;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首次突破3%大關,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在創新產出方面,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49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4.4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48.5%。在創新平臺方面,以蘇州實驗室為代表的戰略科技力量集聚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改革發展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重點領域改革相關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在創新貢獻方面,全省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左右,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3800億元,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多次獲國務院督查激勵表揚。
2023年,江蘇將重點抓好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工程、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工程、基礎研究強基工程、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開放協同創新工程,深化科技人才發展機制改革、優化重大科技任務組織機制、完善區域協同創新機制、深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力爭到2025年,全省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實現顯著提升;到2035年,率先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科技強省。
會上,南京市科技局、徐州市科技局、如皋市委市政府、昆山高新區、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等5家單位作了交流發言。
【新聞隨筆】塑造銀發產業的品格與文化******
【新聞隨筆】
作者:王雅(遼寧大學哲學院教授)、劉臣君(遼寧大學哲學院博士)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現象,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基本國情。如何保證人一生中從60至90(甚至95/100)歲這幾十年的生活質量、生活品質,既取決于國家層面的制度設計、社會保障等,也取決于企業與市場的作為。
我國已經在制度層面明確了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國情,并制定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這一規劃的貫徹落實過程,也將是銀發經濟潛力逐漸釋放的過程,為銀發相關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
研究顯示,在幾乎所有發達國家,60歲以上消費者的人均消費額已超過25歲至60歲年齡層平均水平,未來20年,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預計還將增加。老齡產業可能是未來的主流產業,老齡文化產業、老齡健康產業、老齡宜居產業、老齡制造產業、老齡服務產業和老齡金融產業六大產業具有高成長性。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預測,2050年,銀發經濟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元,屆時將占GDP的1/3以上。
前景巨大的產業必然是充滿競爭的產業。哪個企業能夠立業長久,不僅在于產業選擇,更在于企業的品格和文化。與老齡化社會相關的產業都與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說,撇開制度層面的保障,老年人生活品質的保障與老年相關產業產品生產經營的品質息息相關。因此,銀發產業中的企業具有一定意義的公益性,必須以人為本,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企業的發展方向。
首先,確立企業的價值導向。銀發產業是良心產業,老年則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的人生階段。銀發產業中的企業,應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原則,把滿足老年階段的衣食住行、疾病醫藥等諸多方面的需要,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目標和企業立足的根基;本著為自己父母生產生活必需品、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務的初心,進行設計、制造、經營、服務。這是產品和服務品質的保障,是老年人有品質、有尊嚴生活的保障,更是企業長久發展的保障。
其次,細分企業生產、經營服務的目標人群。按目前年齡段劃分,從60歲起算,老年的人生可能有10年、20年、30年,可以劃分低齡老年、中齡老年和老齡老年。依據不同階段老年身心需要、不同經濟條件的老人對產品和服務品質及價位的需要、不同地域生活習慣的需要等進行研發、生產、經營和服務,使不同年齡段、不同經濟條件、不同地域、不同身體狀態的老年人都能獲得所需的生活用品和相應的服務,企業才能發現商機,利企利人利社會。
最后,把握銀發產業的前移與后延。前移,即把視野拓寬到人生全過程的健康管理。2021年8月3日國務院發布《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為與健身相關的用品生產、場地規劃、運動康復等產業發展提供巨大商機。企業應精準把握目標人群,從少年到白頭,對其一生進行動態跟蹤服務。后延,即提升臨終關懷和喪祭服務水平。當前臨終關懷在大部分地區至今仍未受到重視,喪祭服務及相關用品長期存在價高質次現象,亟須有資質的企業深耕相關領域。
銀發經濟在一定意義上是民心經濟,企業除了技術標準,還需要有愛心、有溫情地從人性化、情感化的角度去服務老年人,為他們提供真正需要的“適老性”物質和精神產品,在為老年人提供舒適、便利、溫馨的晚年生活的同時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12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