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中外對話 | 中德合作如何為全球氣候治理“筑橋”?******
中新社柏林4月4日電 題:中德合作如何為全球氣候治理“筑橋”?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1日以視頻方式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時強調,中歐要繼續引領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合作。米歇爾和馮德萊恩表示,愿同中方持續深化經貿、投資、能源、綠色發展等各領域合作,共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挑戰。
2022年是中國與德國建立外交關系50周年,作為歐盟最重要的經濟體,德國與中國在經貿投資領域的務實合作,近年來已經成為推動中歐關系行穩致遠的重要壓艙石。如何更好地推動中國與德國和歐洲進一步實現合作共贏、攜手引領全球低碳發展進程?如何兼顧氣候目標的實現與能源和經濟安全?氫能如何在中德氣候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理解中德、中歐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競合關系?
近日在由中國新聞網主辦,德國聯邦經濟發展與外貿聯合會協辦的“東西問·中德氣候對話”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杜祥琬和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與德國聯邦議院議員、前副議長、德國“中國之橋”協會主席漢斯-彼得·弗里德里希(Dr. Hans-Peter Friedrich)和德國聯邦經濟發展與外貿聯合會(BWA)主席米夏埃爾·舒曼(Michael Schumann)就此展開了對話。
對話專家認為,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廣新能源方面,中國是德國和歐洲不可或缺的伙伴,雙方合作有潛力成為歐中關系典范,氫能則可以成為雙方未來加強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雙方在新能源汽車等行業有著大量良好的合作,各方應該鼓勵“建設橋梁”的合作精神,而非鼓吹走向對抗。
對話實錄摘編如下:
氫能可成為中德氣候合作重要課題
弗里德里希:本世紀前五十年有兩大主要轉型進程,即數字化和碳中和。中國和德國應該而且必須密切合作,使全人類能夠在這兩個問題上取得進展。歐盟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雄心勃勃,而中國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定在2060年,還定下了其它非常具有雄心的目標。如果我們想實現這些目標,現在就要盡快、盡可能多地轉換到不釋放二氧化碳的能源上,如電能和氫能。氫能具有很大的優勢,它不受管道約束,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生產、儲存、運輸,在許多國家被認為是對抗氣候變化的秘密武器。
德國是氫研究領域的領先國家之一,有大量的專利,而中國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潛力,能夠推動氫能方面的合作,對兩國經濟的發展都是有益的。我們必須在各個層面推進德中氣候對話。
杜祥琬:氣候變化,特別是當代氣候變化科學的形成過程當中,德國的科學家乃至歐洲的科學家作了很重要的貢獻,而現在應對氣候變化這件事,歐洲的科學家們,包括德國的科學家們也在努力推動,在這一點上我們非常有共同語言。
風能和太陽能有間歇性,要確保穩定就必須儲能。氫能可以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儲能?,F在的思路就是讓間歇性的可再生能源跟儲能結合起來。
氫能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如何制氫,因為氫是二次能源,煤可以制氫,但是要排放二氧化碳,這樣就有違我們利用氫氣的初衷、初心,所以歐洲方向也非常明確,就是制氫應該發展綠氫,應該是非化石能源來制氫。
第二是怎么用氫。我們首先考慮的是需要儲能,用氫把不穩定的太陽能、風能存起來,從道理上講是可以走得通的,但恐怕還缺乏實踐,兩國都是如此。
我們兩國不僅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有高度共識,而且面臨著同樣或者類似的問題、困難有待解決,可以多做一些交流。
能源轉型應兼顧經濟與民生
舒曼:可靠的能源供應是創造和維護現代社會繁榮進步的基本條件之一。所謂“能源政策三角”定義了經濟供給保障的基本取向與環境影響和氣候保護之間的關系和矛盾。天然氣作為橋梁技術在邁向再生能源產業的道路上將繼續發揮核心作用。
德國作為一個工業化國家,在短時間內已退出了核能和煤炭,而德國仍然需要化石能源。近年來其加工和儲存技術迅速改進,使其能夠符合環境標準。天然氣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提高再生技術效率的橋梁。應對氣候變化和創造可持續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只有在全球合作的基礎上才能取得成功。中國是這方面不可或缺的伙伴,而德中在這一領域的合作有潛力成為整個歐中關系的典范。

中德氣候合作空間廣闊
王毅:中德環境和氣候合作有很長的歷史,環境合作大概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在2008年之后,也就是哥本哈根會議前后,中德的氣候合作也在迅速增加。這兩年盡管在疫情下,我們仍然在環境、氣候變化方面有非常多的合作、非常多的交流。我們希望通過紀念兩國建交50周年,進一步加強中國跟德國在環境和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也希望這一合作延續下去。
氣候變化是超越國家、超越意識形態的全球性挑戰,所以對此我們更多地去促進開展務實的合作和行動。另外我們也可能要更多地去選擇優先領域。以氫能為例,中國發展氫能是非??斓?。我曾經到西北地區看綠氫的生產,我們從太陽能的光伏去生產氫。這個氫將來考慮有不同的應用場景,比如說驅動燃料電池的重型卡車,比如說用氫能來生產更多的化工原料,隨著應用場景(增加),需要我們克服高成本以及更高地去提高它的效率,這需要中國跟德國之間開展合作。德國在這方面的能源轉型上有非常好的經驗,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的設備制造以及大規模應用降低成本方面,也有很多很好的經驗。
還有其他的領域,比如說剛才說到德國在氣候立法、政策方面有很多很多很好的經驗,比如你們有《氣候保護法》。中國全國人大也在考慮下一步怎么樣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方面,構建一個更好的立法和法律體系。兩國在諸多方面都可以更好地去開展合作。

中德合作可推動中歐及全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
王毅:中國出臺的“1+N”政策體系,不單是減碳,而是一個系統性的變革。但是這個系統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斷地在實踐當中去總結。我們希望更多地向德國等發達國家學習。此外,我們要開展第三方合作,也就是說中國跟德國、跟其他發達國家,去幫助其他的發展中國家,一起來實現能源的綠色發展。
杜祥琬:我覺得中德合作非常重要,當中國研究自己的能源轉型的時候,我們經常引用德國的例子,還有丹麥的例子,所以我非常關注德國。我們最近有一些專家到德國做了一個非常詳細的訪問,給我留下一句這樣的話,“能光伏處皆光伏”——能裝光伏的地方都裝上光伏,就是分布式的光伏發電——這點給人印象很深刻。
但包括德國和丹麥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在發展可再生能源裝機的同時,如何讓它實現穩定輸出。我們希望在這個方面能夠多合作、多交流,讓可再生能源不僅在計劃層面,不僅在紙面上,而且在實踐上能夠做出來讓人能夠信服的發展方向。我們可以說是不斷地關注德國和丹麥,也注意向你們學習。你們走在前頭,我們只會更加高興;但是我們要做得好的話,也希望跟你們交流。
應鼓勵“建橋”而非“筑墻”
弗里德里希:如果我們能證明通過某些手段有可能維持繁榮、維護安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那么我們的技術將成為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榜樣,所以我們現在邁向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
舒曼:我們歡迎中國在德國的投資。我們看到了中德之間許多技術領域的良好合作,包括汽車行業的良好合作。比如,以華為和德國汽車公司的合作為例,它們相互補充,也激發自己繼續進步。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建設橋梁”的精神,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對抗精神對世界不利。(完)
美國1月發生52起大規模槍擊事件****** 中新社舊金山2月1日電 美國“槍支暴力檔案”網站2月1日的數據顯示,2023年1月,美國共發生52起大規模槍擊事件,致87人死亡,創下該機構2014年開始統計此類數據以來的同期最高紀錄。 據“槍支暴力檔案”的數據,2023年1月,美國只有8天沒有發生至少造成4人傷亡的大規模槍擊事件。當月,美國共有3718人在涉槍事件中死亡,其中2112人死于自殺。在此之前,美國大規模槍擊事件的1月最高紀錄出現在2022年,當時該國共發生34起大規模槍擊事件,造成43人死亡,112人受傷。 2023年1月,加州發生7起大規模槍擊事件,共導致31人死亡,22人受傷。1月16日,加州中部圖萊里縣發生一起槍擊事件造成6人死亡,包括一名17歲的母親及其6個月大的孩子。1月21日夜,加州南部洛杉磯縣蒙特雷帕克市一家舞廳發生槍擊事件,導致11人死亡,9人受傷,槍手次日與警察對峙后飲彈自盡。23日,北加州舊金山灣區半月灣市的兩家農場發生槍擊事件,造成7人死亡、1人受傷;當日,舊金山灣區奧克蘭市也發生一起槍擊事件,造成1人死亡、7人受傷。 佛羅里達州今年1月也發生7起大規模槍擊事件,共造成5人死亡,49人受傷。北卡羅來納州和得克薩斯州均發生5起大規模槍擊事件,分別造成11死14傷以及6死17傷。 美國今年1月另外一起嚴重槍擊事件發生在猶他州。1月4日,警方在該州南部小城伊諾克一處住宅內發現8人死于槍擊,其中包括5名兒童。 “槍支暴力檔案”的數據顯示,美國近年來死于槍支暴力的人數呈總體上升趨勢。2022年,該國有超過4.4萬人死于槍支暴力。(完) 大贏家彩票地圖 |